通識課程實施策略
通識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對於廣泛學科有基礎的認識,避免分工過於專業,知識被嚴重切割無法連貫,期望對於廣泛學科有基礎的認識,可將不同的知識得以融會貫通,最後目的在健全身心發展,培養完全完整的人格。
通識課程的整體架構建議方案,其中包括通識課程之理念、基本素養、課程目標、以及課程之領域規劃等項目,並將此現有通識課程中的科目分門別類,於通識課程架構成型後,推動課程地圖之規劃與建立。加強通識課程的連結與發展,融入當代重要議題,使其具有當代性例如人文與科技、環境生態與生活哲學、法律與人文、政治議題與社會文化、文學與法學、歷史與人類學、哲學與科學、理則學與犯罪偵查、性別議題與倫理道德、經濟與法律、社會變遷與人類學、語文與文學、社會心理學與犯罪心理、讀書方法與實習操作。建構學習地圖與課程地圖之連結,跨領域的學習。其教學實施策略之特色,分語文學科(含國文、英文)、社會學科(含歷史、社會學科)、自然學科、武術教育等四大類,分述如下:
1. 國文:
(1) 同時發展「語文」與「文學經典」的教學。「語文」著重溝通、表達的方法論,內轄閱讀(含口語表達)與寫作(含論文、公文)等課程,培養認真務實的執法者。
(2) 教學策略在增進學生閱讀的方法、興趣;以及用詞遣句、理性的思辯。使學生在面對龐大快速的資訊流時代時,能迅速簡擇有用的訊息、知識,並透過書寫、口語,精準且流暢的表達己意。未來更可從容活用在職場之上,培養崇法務實的執法者。
(3) 「經典」課程則擬列出兩個思考脈絡:其一、是連結傳統與現代的縱向思考;其二、是突破學術分科限制的橫向思考,展開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流,培養通情達理的執法者。
(4) 以文字為文化載體的前提下,走出純文學或過往對於國文課的本位認知,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專業、生活結合,有更務實的態度,擴大課程的深度與廣度,提升人文素養,也與社會、自然對話,培養親民愛民的執法者。
(5) 幫助學生了解四等警察特考,國文命題準備方向及測驗題型。
2. 外國語文:
(1) 幫助學生了解警察組職、職稱、基本勤務、警用裝備等專業術語。
(2) 幫助學生了解警察相關之刑事司法、法規等專業英文。
(3) 幫助學生了解警察勤務美語,將所學應用在未來工作職場。
(4) 補充新聞時事英文,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大事及加強警察專業英文相關字彙。
(5) 幫助學生了解四等警察特考,英文考試命題準備方向及測驗題型, 並鼓勵學生考多益與英檢。
(6) 強調外國語文的對話教學,以生活化來活化教學。
3. 史學:
史學的研究基本上,蘊含著史德、史識、史才的三大要素。因此,學習歷史無論在人文素養、觀察事物、通達事理等方面,皆是增進警察執法內涵及為民服務的由來,促進警民關係的和諧與合作。
縱觀歷史的發展,無論是國家、社會、社區、社群等歷史的認識,或瞭解臺灣警察文化及警察發展史,可幫助學生能正確定位警察的角色及職責。同時,從臺灣警察歷史發展的脈絡與探索,引導學生現代公民與民主法治的正確觀念,以適應社會及投入警察工作。警察史學教育也可以延伸至警察各專業領域的歷史沿革與發展動向的教育。
4. 社會學科:
警專學生作為未來第一線的執法人員,職司保護人民安居樂業,在知能學科方面,尤應重視訓練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強化各行政法規與刑事法學之教學,並以情境模擬之案例說明法治倫理的統整理念,厚實其日後執法的基礎教育。在課程設計方面,朝向理論與實務結合,以理論的精髓融入基層警察實務操作基本能力的培訓,增強情境模擬之對話教學,以增進學習社會科學的思辨與論證的能力,進而轉化成執法能力。
5. 自然學科:
犯罪手段日益智慧化、異態化,警察偵查工作面臨透明化與課責性,證據法則益趨嚴謹化,鑑識科學與資訊管理的在犯罪偵查工作非常重要,秉持著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往往是警察破案指標性關鍵。因此科學辦案的方法與態度在警專通識教育非常最重要,以培育出未來優秀科學辦案的人才。例如偵查的邏輯思維與問案技巧皆奠基於通識教育中的理則學與心理學有效運用。又如運用物證重建犯罪現場更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與推理判斷的能力。
6. 武術學科:
本校為文武合一的教育場所,武術的訓練在於鍛鍊出強壯體魄,培養堅忍樸實的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力量,以及正確的執法觀念。警察真正武術的功夫是建構在維護治安與打擊犯罪的實質基礎之上,當執法有必要時,始得使用強制力,精確的適法、適時、適當的執行職務,以排除社會的危害。因此,武術教育終極目的在於正確執法觀念的灌輸,而非僅根植於武術技巧的教授。